室内:
(一)室内环境的构成
主要包括:活动室的空间规划、活动室的材料与布置、活动室的设备、活动室的墙饰、活动室陈设的变更方式与变更频率等。
(二)室内环境的创设
1、内部建筑设计上的要求
(1)色彩的应用上:色彩的使用应是幼儿喜欢的;应考虑活动室的大小、采光等条件。
(2)采光的原则:尽可能采用自然光;合理控制光线;避免产生眩光、阴影与直射光。
(3)声音的控制:音乐与说话声都不宜过强;教室之间应有隔音设备。
(4)通风的要求:自然通风为主
(三)室内环境的利用
(1)良好的空间安排符合下列标准:通道应该清晰而且无障碍物;不兼容的活动区不安排在相邻的位置;不同的兴趣角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隔物;材料的陈放量虽然没有固定的数值,但应该有利于幼儿的选择和使用;至少应该有1/3以上的空间不堆放任何设备和器材。
(2)活动室分隔成能容纳2—3个儿童的小活动区域为宜。
(3)活动室既应有开放区域,又应有封闭的空间,能够隐藏孩子的私密。
(四)室内环境的空间设置:
(1)拥挤的空间会导致幼儿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和较少的相互作用,临界点是: 2.3平方米/人。即每位幼儿的平均占地面积小于2.3平方米时,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;而等于或大于这一数字时,则空间密度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。
(2)空间的社会密度大(即在不变的空间中增加人数),幼儿的参与性和社会交往都降低;活动的水平也低下。
由此:一是要保证适当的空间密度,二是适当减少活动时间或增加活动材料。
1、角色区的创设:尽可能是实际生活的缩影。
2、表演区的创设:应提供给幼儿各种表演的道具,如头饰、民族舞蹈服、打击乐器等。
3、语言区的创设:录音机、磁带、阅读的书籍、随时书写的纸笔等。
4、科学区的创设:动物的饲养、人体解剖图、了解空气流动与水变化的实验材料等等。
5、美工区的创设:应提供各种画笔、制张、颜料、刀具、印章等材料。
户外:
(一)户外环境的构成与功能
户外环境主要包括:自然生态环境、活动场地、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、园艺区、种植区、动物区等。
户外活动的时间:不少于2小时。
(二)户外环境的创设
1、户外环境创设的一般要求
(1)在安全、卫生的前提下充分地绿化、美化和自然化。
(2)保证幼儿有足够大的活动场地:每位幼儿的空间不少于2平方米。
(3)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条件和活动材料,活动器材应该包括木制的爬梯、橡胶轮胎网、悬桥、绳索、秋千、通道和滑梯等等。
2、户外生态环境的要求
3、对活动场地的要求
(1)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米;室外共有的游戏场地面积=180+20(N-1),N为班级数。
(2)游戏场地可设置不同的区域:大型玩具区、园艺区、种植区、动物区、操场等。
4、大型玩具的创设要求
必须设置大型玩具;设置标志和说明;提高利用率
5、园艺区的创设要求
6、种植区的创设要求
7、动物区的创设要求
8、操场的设置要求
【活动材料】是指为幼儿各种活动的进行、维持与发展所需要提供的各种物品、器具与资料等。
1、活动材料的数量
活动材料的减少会导致幼儿吮手指等紧张行为增加;攻击性行为增加;托幼机构里的大部分冲突都与材料的数量密切相关。
2、活动材料的性质
(1)儿童喜欢色彩鲜艳、特征鲜明、变化多端的材料。
(2)所有年龄的儿童都喜欢原始材料(如粘土、沙、砖);而机械玩具对任何年龄的儿童都没有价值。
(3)研究表明,能够建构其它物体的材料(如,积木和砂石)、原始材料,儿童的注意力和使用时间最长,也最能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。
(4)不同性质的材料对儿童的社会交往有明显不同的作用